当前位置:首页 >> 社会服务 >> 扶贫帮教 >> 稿件

支教行千里,温暖满深山——上海盟员王燕平赴广西支教纪实

王燕平,上海民盟机场支部青年盟员,就职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。于2024年8月参加中航集团“蓝天课堂”项目赴广西昭平县昭平镇开展长期支教工作,深入乡村,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帮扶使命,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下民盟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
万全准备,不负所托

广西昭平县昭平镇地处偏远山区,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,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,教育资源有限。作为上海民盟的一员,王燕平有着丰富的教育帮扶经历,入盟之初她便加入民盟志愿服务总队,曾参与过民盟志服总队与浦东司法所联合开展的黄丝带“三师助一“社区矫正工作,积累了不少引导青少年竖立正确价值观的相关经验。

为了做好这次支教行动,王燕平不遗余力做万全准备,只为不负所托。为了提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,她协调业余时间参加了2024年上海民盟组织的教育家系列知识讲座,她汲取教育理念,希望能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。为了提高孩子们人身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,弥补当地急救资源条件不够完善的短板,她本着“当不被希望的意外发生之时能有所准备”的责任感,专门考取了“AHA成人及儿童国际急救员”资格证,她说:“我不是专业出身的老师,但我竭尽所能为此做好充分准备,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昭平的孩子们守护好、培育好。”

授渔以趣,树人以爱

王燕平支教所在的学校是昭平镇中心小学,有着1300多名学生,包括全县几乎所有安置户家庭的孩子。这些家庭有的父母早早离异,有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,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心关爱。王老师充分分析学生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,并与学校教学组沟通后明确本次支教的授课目标:一是作为六年级英语老师,辅导六年级两个班共107位学生打牢小学阶段英语学习基础,补充英语文化知识;二是担任着六个班级的美术老师,弥补学校资源匮乏导致副课缺失的短板;三是与孩子们建立亦师亦友的角色关系,帮助拓宽眼界,提升综合素养,引导六年级学生树立正确、健康、积极的思维认知。

班上有个“盛名远扬”的孩子,他的“事迹”包括撕课本、大闹课堂、大喊老师的名字等,王老师了解到他也是一名留守儿童,从小跟着奶奶生活,左臂上还布满了陈年烫伤的疤痕。王老师接班前便主动和他聊天逐渐建立交情,一开始他仍会在课堂上出其不意地发出怪叫,吸引大家的注意和哄笑,在王老师的耐心提醒和引导下逐渐遵守课堂纪律。王老师还找到他的优点是作业作答比较工整,于是主动给他贴上鼓励的小贴纸,他的在校表现也慢慢趋于良好,受到表扬有时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漏出害羞的微笑。

班上还有个个子小小、皮肤黑黑的小男孩,学期刚开始时几次主动来问老师问题,常被旁边同学起哄笑话,有次他就突然不说话回到座位上。王老师面对所有同学表扬了他主动提问的行为,鼓励孩子们来交流和问问题。从那之后,班级主动围着老师问问题的孩子也多了起来,小男子也总是最积极的一个。王老师的办公室也总是出现他好学的身影,甚至有次说作业写完了,问一些还没有学到的单词怎么读,这种主动学习的劲头让王老师很是开心,支教结束时小男孩还特意在告别卡片写下:王老师,在您来了后,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了,我的成绩离不开你的教诲。在这我要说一声谢谢你!

王老师也注重纪律和趣味性的平衡,明确课堂纪律的同时制定了奖励机制。为了激励学生,王老师精心设置了奖励贴纸的规则,包括主动回答问题、作业工整漂亮、帮助同学学习等都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纸,攒够10个贴纸可以兑换一次奖品,有精心挑选的小零食、“免写作业卡”等,班里不仅学习氛围越来越浓,互相帮助的案例也越来越多。一学期下来,王老师的两个班级在全镇14所学校和教学点的排名中分别取得了进步3名、4名的好成绩,王老师也因此获得了教学进步奖和学校优秀支教教师的表彰。

知短砺行,不忘初心

教育是知识和志向的双面引导,在这场支教工作中,成绩固然重要,学生能拥有更高的目标、更远的志向更为重要,这将是他们成长上的持续激励。同时,王老师也看到了这项教育帮扶工作中仍有需要持续努力的地方,那就是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孩子成长过程的关心关爱问题,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正确的引导,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努力。在分别时,孩子们的寄语卡片中,有的写道:“您教得很好,我学得很烂,谢谢您不放弃我们,还来教我们。”学生因成绩不佳而对老师感到愧疚的心情,让王燕平深感心疼。​

教书育人,成绩固然重要,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更为重要,能为他们树立心灵上的榜样,教会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,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健康正直、积极勇敢、拥有好习惯、乐意回馈的人,在王燕平看来,是教育最终的意义,是更重要的成绩。

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:“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​在教育帮扶这项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事业中,上海民盟始终坚定前行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发布时间: 2025-04-27 来源: 民盟交运总支